學甲慈濟宮 沿革
保生大帝臺灣開基祖廟學甲慈濟宮位於台南縣學甲之市區中心。主神保生大帝 (大道公吳真人)神像乃八百年經宋代之開基古祖神像 (開基二大帝),於明永曆十五年 (公元一六六一年)護佑民族英雄鄭成功之部份忠貞軍民自大陸渡海來台在學甲西方四公里處之頭前寮登陸 (由鄭王之姑丈陳一桂任運糧官兼督眷船及民船隊登陸,頭前寮因多先鋒登陸隊建寮駐紮而得名。鄭王姑母鄭細娘葬於學甲西方七公里處)。先民定居學甲後先建簡屋奉祀,嗣因保生大帝神威顯赫香火益盛乃於清康熙四十年(公元一七○一年)改建為堂皇廟宮。其後歷經修繕維護而得以保存深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之中國傳統剪粘廟貌。
慈濟宮金碧輝煌之藝術建築有中國南方式剪粘之前殿及後殿與宮內各種精
華石彫木彫作品,聳立於宮前兩側之兩支最雄偉大旗桿,並有咸豐十年之葉王作品交趾燒及民國十八年之何金龍作品剪粘等人物景之宮壁裝飾藝術均精巧別緻栩栩如生。尤其葉王匠心獨運之交趾燒作品曾經參加世界博覽會驚動各國藝術家,受評為東方之絕技稀世藝術珍品而名揚世界。慈濟宮於民國六十五年以後增建有鐘樓鼓樓、大型金爐、宮殿式高樓保生賓館及慈濟文化大樓,高樓屋頂並建有自礁紀念亭。頭前寮之昔年登陸地點則由政府建有「鄭王軍民登陸暨上白礁謁祖紀念碑」及宮殿式大型「礁亭」均古色古香雄偉壯觀。
慈濟宮信徒自先民追隨鄭王來台迄今不忘大陸祖先及故土與白礁慈濟宮保生大帝祖廟,代代相傳每年於農曆三月十一日舉行上白礁謁祖祭典以弘揚飲水思源不忘本之中華民族精神 (上白瞧乃往大陸福建省白礁之意,謁祖祭典則拜祭典也)此日台灣各地香團及藝陣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齊集慈濟宮進香參拜並同往學甲西方之頭前寮昔年忠貞軍民登陸地點面向大陸遙拜祖先,此為慈濟宮一年一次祭典之特色。
慈濟宮以具有多種特色而聞名中外,因此中外學者專家與觀光客以及臺灣各香團終年絡繹不絕。近年政府亦在慈濟宮大樓設有台南縣歷史文物館及圖書館以供學者大眾參觀研究,並重視參與上白礁謁祖尋根祭典活動以勉勵慈齊宮此項源源流長之中華民族精神祭典。
保生大帝略傳
(摘錄保生大帝傳)
保生大帝誕生於宋太平興國四年 (西曆九七九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辰時。名吳本,字華基,別號雲東,為上界的紫微星投胎所降世。大帝父名吳通 (受封為協元成君),母黃氏,為玉華大仙投胎降世。家住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世代均勤修功德樂善好施。
保生大帝(少時曾由崑崙山西王母傳授仙法)官任宋朝御史,精通天文地理、醫術、禮樂行政。因懷志齊世而辭官,在世妙方醫病救人。曾在山林中作法將被虎咬死被棄山中的書童救活,而感動官任知縣的書童原主人江仙官及其上峰張師爺等二人辭官作為徒弟跟隨大帝修身學道。大帝的救人濟世事蹟不勝枚舉 (詳見保生大帝傳)。大帝於景祐三年 (西曆一○三六年)農曆五月初二日昇天。
大帝昇天後又常有救駕濟世聖蹟而受到宋、元、明歷朝各代皇帝褒封。舉例如救宋朝高宗皇帝而受封為大道真人。又因顯聖殺退賊兵受寧宗皇帝封為忠顆侯。因救旱轉為豐收而於嘉定年問改封為英惠侯。復因每建奇功而受歷朝皇帝分別封為靈護侯、正祐公、沖應真人、妙道真君、孚惠真君、普祐真君等。又因幡陽救駕,受明太祖封為昊天御史醫靈真君。明朝成祖時曾化為道士,入朝實報 「佳白礁鄉名吳本」而以絲線過脈在門外診病醫癒皇太后重症乳疾,後騎鶴飛去。是時的太子仁宗皇帝於即位後思念道人恩德而派人至白礁鄉查訪結果,始知是慈濟宮真君,乃予晉封為 「保生大帝」並賜龍袍二套及敕造幾乎與皇宮無異的煥然一新的慈濟宮殿於白礁鄉。
自古以來成神者很多,但是在生具有超凡的身世,高深的醫術及學間與保國救民濟世的功蹟,成神後因顯聖救駕救世而再受歷朝各代皇帝敷封者僅有大帝也。
保生大帝神像之由來
慈濟宮保生大帝神像是宋朝時代雕塑之開基古祖廟神像,迄今己歷八百年。相傳大帝昇天後神靈顯赫,雕塑原始神像有大大帝、二大帝、三大帝等三尊,而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神像即是其中一尊二大帝 (稱開基二大帝),另二尊,大大帝即在大陸白礁祖廟,三大帝即在青礁奉祀。
三百年前保護鄭王忠貞軍民來學甲
明永曆十五年 (西元一六六一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攻臺時,很多忠貞軍民隨同來臺,其中一部份自大陸福建白礁鄉迎請 保生大帝神像 (由李姓者奉請)作為保護神渡海來臺,並由鄭軍運糧官陳一桂 (鄭成功之姑丈)兼督領眷船及民船隊等來到學甲西面四公里處之頭前寮溪畔登陸後定居學甲開基立業,並建廟奉祀保生大帝,迄今已歷三百二十二年。
學甲地方在三百餘年前,除有極少數零星之移住民外,尚屬一片廣大之草原、當自頭前寮登陸之鄭軍民眾及攻破臺南安平荷軍後之部份鄭軍,解甲會合此地定居,開拓荒地,開基立業後,其中並有很多學問高深者紛設學堂教育子弟。後來又求大陸之族人戚友陸績移來此地定居,因而住民愈多,求學風氣亦愈盛,乃定名此地為「學甲」以永念學業之發祥地。目前學甲及鄰近地方住民大部份為鄭軍之後裔。鄭成功之姑母係葬於現距學甲西面七公里處之狗氤氳山丘。頭前寮是當時無荷蘭駐軍之安全地區,因前鋒隊登陸後建寮駐紮而得名。現今該地之居民大多數為謝姓,故又稱為謝厝寮。
慈濟宮建廟史
創建:明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
創建簡陋廟宇。
改建:清康熙四十年(西元二七○一年)
改建南方式剪粘宮殿。
修繕:清乾隆九年(西元一七四四年)
改建南方式剪粘宮殿。
清嘉慶年間
清咸豐十年(西元一八六○年)
改建南方式剪粘宮殿。
民國十八年(西元一九二九年)
改建南方式剪粘宮殿。
民國五十四年(西元一九六五年)
改建南方式剪粘宮殿。
增建:民國四十三年(西元一九五四年)
興建宮前西側店舖。
(現台灣中小企業銀行租用)
民國五十五年(西元一九六六年)
興建慈生別館於濟生路一九五號
民國六十六年(西元一九七七年)
增建本宮兩側鐘鼓樓及宮殿式三
樓保生賓館並整修廟頂。
民國六十七年(西元一九七八年)
興建大型紀念碑於祖先登陸地一頭前寮溪畔。
民國七十年(西元一九八一年)
興建白礁亭於祖先登陸地頭前寮溪畔。
民國七十一年(西元一九八二年)在本宮前東側興建慈濟文化大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