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和宮趙天君財神爺由來
據考傳說,宋高宗建炎年間,已供奉趙天君財神爺於南京考試院裏。迨至明英宗(西元一四三六年)院堂遭回祿光顧,既有進士李立本、李嶠中式舉人後,在考場遇大火,時已半夜,嶠忽然半睡中夢見一天君,急叫曰「我救汝、汝救我」之聲下驚醒奔出走進考場內神房,發現托夢之趙天君財神爺神像。急時跑出火場,煙霧火焰自開,嶠之生命。同赴考之親家張御史周宏,亦在火場中同時捧請一尊,楊戩神像跳出火場。考場既燒,奉請趙天君財神爺神像而歸候山(今之西山)供奉為地方守護神,神威顯赫庇佑鄉民,端賴天君之神恩,共沐神庥。
明末唐王戰崩,桂王代立於廣東高要,國號改永曆,鄭成功為國乃舉義旗,用招封大將軍印,會文武群臣於烈嶼,定盟誓死復明,以屯兵閩南漳浦,人民紛紛投軍效忠,當時許多兵士隨身奉祀趙天君財神爺今旗及神符香火,祈求式運良久。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帝在緬甸、金廈聲問不通,延平郡王鄭成功仍奉明正朔、矢志復明,徐圖再起,惟感金廈地蹙軍孤,非發揮之地。乃規劃義取在泉州之東,以沃千里野島,日琉球(台灣)、澎湖為復明之地。諸將謀議,詹定三月望,是時趙天君財神爺聖誕為興兵之佳期。虔析趙天君財神爺呵護大明軍,武運如願,大業功成。於時三月四日祭江,奉請趙天君財神爺神像即刻捩舵東甲,鄭王親率舟師先行。同月下旬,基澎湖,稍事整備,調兵養神。三月未盡發舟師東討台灣外沙線,旋登岸,與荷軍數天衝擊戰中據說,玄壇元帥顯赫神通演身,手執令旗在空中,呼喚荷軍身背火藥兵士,引此自焚爆斃,荷軍有此擊情,不敵求和。明軍強寇為明復國之志,四月一日早晨之時攻進鹿耳門,侵佔赤崁城荷蘭人據地,壓迫荷蘭人在一鯤身之熱蘭遮城,正至同年十二月荷人始撤軍離去。
延平郡王鄭公遂修復台鼓,訂名台灣為「東寧」。以赤崁褸東都明京,設台南為承天府,置天興、萬年二縣,轄承天一府二縣,統政全島。當時台南已有數萬漢民,甚歡大明軍收獲國土,平埔於也爭先歸順。鄭王先撫黎民,採寓兵以農政策,招徠閩奧民眾,開拓草萊,農隙訓以武事,養精蓄銳,待機光復神州國土。永曆十九年春(西元一六六五年)元月朔,鄭經(鄭成功之長子)率文武賀帝於東寧。千總蔡光熙會師,參將陳緯純朝東都,以鎮戍開疆拓佈,派劉國軒右衛武率駐半線(彰化)。同廿四年夏內山番族反亂,七月望遣兵攻打內山國姓,經木柵山麓,在兵眾進駐西麓山仔腳時,棄換草鞋成墩(此地乃今之大屯丘古蹟)。趙天君財神爺也被軍士帶奉朝夕膜拜,護軍綏靖番界。
永曆卅七年秋(西元一六八三年)七月鄭克塽(鄭成功之長孫)知天命有歸,繳奏台澎版圖士籍人民,被此波濤之警。同年冬季,鄭明軍兵士,解甲屯田之策,各自流移鎮坊,部份內山與番族和睦相誼,刀耕平埔為田園故土。清康熙末期,漳卅繼泉州人民陸續來台,耕農營商,並與往明軍舊部通款,雍正三年(西元一七二五年)間,清廷公佈,欽定六部處分例則,「福建、台澎各番鹿場曠閑地方,可墾者,令地方官曉諭,聽各番族與人民耕種」。
從漢人問番人璞耕,以「佃批」為證,所以北投社土地即漢人繼續來開墾。這是開放平埔族境域之始。自此漢人可以公然申請拓殖平埔,下鋤墾拓沃土。官批佃後向北投社番目璞耕。
璞耕是與番租約,上則田一甲每年繳租殼六石,中則繳五石,下則繳三石,如遇災害減收時可以減免租額。初墾時多為草田。草田則旱田或謂看天田。
雍正年間,乾隆初,是時西山李創、李媽養、李光德、李元光、李元欽等和族親計議渡台開拓。虔祈趙天君財神爺顯靈保佑率領鄉親宗族,同渡一帆風順來台入山,在草鞋墩(山仔腳)開墾。當時北投保,已有漢莊七十餘,乾隆初年,彰化有吳洛者投資開鑿水圳,灌溉台中、大里、霧峰、萬斗六方面。乾隆八年池良生開鑿北投陂圳(險圳),李創也率領鄉親全力協助,由烏溪引水,至茄荖山,穿山鑿石數十丈,流出灌溉七十二餘產之田,於乾隆十六年完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