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明永曆廿七年 ( 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 ) ,閩藉漁民徐阿華,在海峽漁撈遇颱,船隻漂至旗後,只得登岸伐木搭茅暫時棲息。徐氏睹此山靈水秀,既無塵囂之擾,漁撈尤為便捷,是一處 「桃花源記」裡的人間樂,遂決定返籍接眷定居。回程時說服故里的洪應、白圭、潘跋、王光好、李奇與蔡月等六戶同行,並迎奉鄉梓的湄洲媽祖分靈來台,特搭蓋為 「媽祖宮」,即旗後天后宮的前身,不僅是高雄市的第一座媽祖廟,也是打狗現存祠廟的廟祖,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旗後天后宮係高雄市頗富盛名的古蹟,民國六十八年奉內政部六八○、八台內民字第四九二○三號函暫定為三級古蹟;民國七十四年又奉內政部七四、八、一九台內民字第三三八○九五號公告為三級古蹟,是高雄市祠廟類唯一列入文化資產保護的廟宇。
祀奉的主神
天上聖母為天后宮的主祀神,神龕內有大媽、二媽、三媽,拜殿內有湄洲媽祖等四尊神像,媽祖由於分祀的來源迥異,乃有地區性的稱謂,如由莆田分祀者稱為「湄洲媽」,同安分祀者稱為「銀同媽」,泉州分祀者稱為「溫陵媽」。天后宮主祀的媽祖為湄洲媽,湄洲位於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東南大海中,是一座方圓十六平方公里的眉狀小島,如一塊剔透玲瓏的瑪瑙,鑲嵌在煙波浩淼的湄洲灣裡,旗後天后宮為漁民心靈寄託的精神堡壘。
建築特色
旗後天后宮三川燕尾式的屋脊,佈滿象徵廟宇建築祈福求吉的圖案,座中是福祿壽三尊仙翁,雙龍護駕左右;柔順的水草以示懨火;脊帶上一叢叢的牌頭人物,皆取自忠孝節義的故事題材,以告世人莫忘為人處事之道。
天后宮建築遵循古制,工字型的平面布局最具考究,是古時官衙建築的典型,藉此凸顯出天后媽祖的崇高神格,且其木構屋架,是最具傳統廟宇特色的工藝價值。
天后宮大殿屋架是整幢建築中最為高聳者,正中核心處可以看到已被煙火燻黑的三通五瓜大屋架,一支支的橫樑上,騎放著形如本瓜的筒型短柱,層層相疊、環環相扣,整座大殿由壯碩的屋架組件中,創造出寬敞直碩的祭祀空間。此等不凡的木作技巧,正是中國傳統建築舉世引傲的匠人智慧,也是旗後天后宮最具古蹟建築價值的地方。
留言列表